青阳县“出实招”精心呵护青阳腔艺术传承发展-k8凯发天生赢家

欢迎访问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网站!

| | | | |

青阳县“出实招”精心呵护青阳腔艺术传承发展
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青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:2021-05-28 10:32


      “青阳腔”作为青阳本地优秀传统文化,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享有京剧鼻祖和戏曲“活化石”美誉。近年来,青阳县高度重视、加强规划、细化措施,着力保护青阳腔、传承青阳腔、发展青阳腔,推动这一古老声腔艺术不断焕发新气象。

       积极投入打造传承阵地。坚持将建设青阳腔传习展演基地,纳入文化场馆总体布局进行通盘规划,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了青阳腔博物馆,并专门开辟出集编排、演练、展出于一体的青阳腔剧场,补齐了青阳腔展演展示“固定阵地”短板,自2018年建馆以来,累计服务参观群众8万余人次,开展各类艺术演出60余场次。

       规范组织强化保护抓手。接续推动解决青阳腔保护和传承发展制约瓶颈,承接国家文化产业支持政策,探索组建国有独资九华云水文旅传媒有限公司,借助旅游搭台,唱好青阳腔传承发展大戏。重启和改组青阳腔研究会,聚焦发扬光大青阳腔艺术,吸纳社会力量资源,寻求青阳腔保护之策,走实青阳腔发展之路。

       “引”“育”并举建强传承队伍。狠抓招才引智,用好用活人才政策机制,坚持引、留、送和培、用、扶多管齐下,着力打造骨干力量老中青衔接和创作、研究、表演兼备的青阳腔艺术传承队伍。近三年来,累计引进年轻专业演员20余人,新晋省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,安排“名师带徒”和“名师传戏”结对帮带14人次,全县从事青阳腔艺术保护传承的社会力量已突破百人。

       注重创作提升发展活力。统筹抓好青阳腔经典剧目复排和新剧创作,倾注力量打磨青阳腔艺术精品,三年来先后完成《百花赠剑》、《圆月桥》、《出猎·回书》等20余个剧目复排,累计创作《美周郎》、《还乡》、《凤出青阳》等新剧10余个,系列经典剧目参加非遗进景区、进校园和各类晚会、节庆活动广受好评,青阳腔艺术影响力不断提升。

       扩大交流促进艺术互鉴。支持和鼓励开展青阳腔艺术对外交流,积极参加国家非遗大展、长三角非遗特展、省皖江八市群艺小戏大赛等机制化平台交流,加强与其他稀有剧种学习互鉴,不断提升青阳腔艺术社会知名度和媒体曝光度。拓展渠道,邀请江苏淮剧、浙江绍剧等国家级非遗剧种到青阳同台切磋,增进交流。

       巧借载体丰富宣传产品。搭乘文旅融合发展快车,做好“旅游 戏曲”文章,综合运用青阳农民画、大九华玉骨绢扇、生漆夹纻等非遗载体,加强青阳腔艺术旅游产品开发,丰富旅游市场供给。加强微信、微视频网络媒体多角度宣传,摄制推出青阳腔党建电教片《山花烂漫》,全方位展示青阳腔戏曲文化魅力,引领社会大众喜爱青阳腔,关注青阳腔。

网站地图